|
[color=rgba(0, 0, 0, 0.298)]转自:界首县志 柴大官人文字屋
董种珊(1910—1960),原名董连捷,曾用名仲三、廉洁,芦村区杨庄乡大董庄人。兄弟四人,排行第二。9岁入董庄私塾读书,15岁入小学。17岁考入河南淮阳第三中学,1930年毕业;遂考入河南第二师范,1934年毕业。是年夏到太和文峰小学任教,秋到鹿邑师范附小任教。1935年考取安庆农村合作社训练班。1936年至1937年先后任亳县、太和合作社指导员。1938年由王丹岑介绍回家乡做抗日动员工作,担任太和县第二区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,因黄水泛滥未到任。1939年考取财政会计训练班,结业后被派到寿县第十八货场检查处第一分处先当检查员,后当主任。1940年调到第四分处任主任。是年5月,辞职回到家乡从事革命工作。
1940年秋,种珊在界首结识了中共党员赵卓如、丁兆一、马建忠、马翔九等,他们于中山街开设文具广货店,字号“益友筱商社”,后改为“益丰花布行”,由董种珊任“货店”经理。实际是中共沈丘县委和中共界首特支的秘密机关。其任务是:掩护党的来往人员,在界首和太和县中上层人士中进行活动,搜集情报。种珊不顾个人安危,积极投身革命,工作卓有成效。194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1年皖南事变后,党的组织撤离,种珊留守坚持工作。1943年至皂庙小学任教,积极宣传抗日,动员民众,写有《清算九·一八血债》、《黄水谣》等。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。董种珊与家人合影1945年种珊在倪丘私立中学任教时,经常向学生宣传形势,给他们指出前途,激励青年进步。
1947年9月,种珊和党组织接上联系,安排在沈丘县民主政府做秘书工作。1948年到界首中学任教导主任。1950年至1958年先后任亳县中学、太和中学和凤台第一初级中学副校长。种珊知人善任,大胆依靠知识分子办学,工作勤勤恳恳,以培养合格人材为己任,深受师生敬重。1953年在灾情严重的情况下,坚持灾区教育,从不嫌苦,千方百计地解决办学中的困难。1958年,种珊被错划为“右派”、“历史反革命”,受行政开除、开除党籍、管制3年、留机关控制使用的处分。1960年调凤台李庙中学任教,是年含冤而死。1985年,其错案得到纠正,给予平反昭雪。中共凤台县委为其所作的结论是:董种珊同志入党几十年来,为党的地下工作,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,他是我党的好党员、好干部。资料来源:《界首县志》
|
|